当前位置>>中华文明素材库>>汉字故事
   

  汉字史上的一桩错案——“来”字趣释
 
   

   来源:北京文化硅谷 发表:2013-9-9 类别:汉字故事
 

字形演变:

出处:
解释:
   “来”本来是“麦子”的“麦”,而“麦”本来是“来往”的“来”,人们就这样误用了两千多年。而今还没有谁来纠正这一错误,使它们各自还其本来面目,因此只好让这一桩错案继续错下去了。
   “来”的繁体字为“来”,甲骨文、金文的形体均像麦子(亦说小麦)之形。下部为根,中间部分为叶子,上面部分为麦穗。罗振玉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》:“卜辞中诸来字皆象形。”
   小篆仍然保持麦子形。《说文解字•来部》:“来,周所受瑞麦来。”上古在陕西关中平原中兴起的周人,认为麦子是天帝命神鸟从天上衔来,赐给他们的。这种说法当然不可信,但周人最早开始种麦是可信的。
   “麦”的繁体字为“麦”,本来是“往来”之意。“麦”字的甲骨文为,从倒,即“止”,“来”声,形声字。“攵”表示行走,所以“麦”的本义是“来往”。“来”的本义本来是“麦”,自从“来”用作“来往”的“来”以后,“来”则放弃了自己的本义,专指“来往”的意思,代替了“麦”的本义。此时“麦”字也放弃了自己的本义,即“来往”的意思,专指农作物的“麦”了。自此汉字史上的一大错案便开始了。《说文解字•麦部》:“麦,芒谷。”这里的芒谷就是指的麦子。这一错案至少开始于西周时代。《诗•卫风•丘中有麻》:“丘中有麦,彼留子国。”其意思是:山丘的地里长有麦子,谁在那儿留下子国。
  ——《汉字文化趣释》/吴东平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1.10

延展:
   “来”本指“麦”,怎么会变成“来往”的“来”的呢?据《说文解字•来部》:“来,天所来也,故为行来之来。”据许慎所说,“来”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的一种农作物,因而“来”引申为“来往”的“来”。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,倒是认为“来”用作“来往”之“来”是一种假借。
   对繁体字的“来”,安子介先生在《解开汉字之谜》中作了有趣的解释。他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人(或众人)相会在树下。早期农业社会的东方民族,不在树林中生活,这种情形是常见的。所以他们要经常从四面八方来到树林中,彼此相聚,享受树木的浓荫,这就是“来”的意思。按照安子介先生的解释,繁体的“来”字应从木,从二人,会意。这是一种大胆的想像。
   另外,“来”又用作姓氏。“来”姓是以“国”得名。据《史记•殷本纪》载:“契为子姓,其后分封,以国为姓。有殷氏、来氏、宋氏、空桐氏、稚氏、目夷氏。”有人猜测,“来地”在古代很可能是以种植小麦而闻名,因此而得国名。
   关于“来”姓,还有一则故事。春秋时,孔子想把中国民间的各种姓氏收集起来,编辑成册。他的这种想法得到鲁国官府的大力支持。后孔夫子经几年的积极努力,编辑了中国最早有关姓氏的一部书,并送官府审查。
  ——《汉字文化趣释》/吴东平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1.10
故事一:
   一天,孔子的好友得知他收集的民间姓氏一书已经完成,特地邀请他到家饮酒,表示庆贺。两人正在饮酒欢谈之时,主人的一位不久前从外地搬来的佃户前来拜望他,看到孔子在场,便和他的朋友谈了几句就走了。
   佃户走后,孔夫子问他的好友说:“这人姓什么?以前我到你这里来好像没见过他。”好友心不在焉地随便说了一句:“是姓来的。”孔夫子回到自己家里,晚上睡觉时还在想自己编写的姓氏一书是否把民间姓氏都收集到了,该不会有漏掉的吧?正想着,他突然记起来,白天在好友家吃酒时好友不是说他的佃户姓“来”吗?哎呀!差点漏掉一个姓。为此,他一夜没有睡好觉。好不容易等到天亮,孔夫子便跑到官府要来了他编写的有关姓氏的书,又补上了一个“来”姓。从此,百家姓中就有了姓“来”的。遗憾的是孔夫子编的这一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姓氏书没有流传下来。
  ——《汉字文化趣释》/吴东平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1.10
故事二:
   另外,《史记•宋微子世家》载有一则关于“麦”的故事。周武王灭纣后,纣的大臣箕子被迫来到周朝。当他经过殷故都时,看到昔日豪华宫殿已消失殆尽,到处长的是绿油油的麦子,为此感伤至极,于是作了一首《麦秀歌》:“麦秀渐渐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童兮,不与我好兮。”诗中以“狡童”喻指商纣王,正是由于纣王不信任箕子,不让他为国效力,终于导致国破家亡。殷人听了这首歌后,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凄然泪下。
  ——《汉字文化趣释》/吴东平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1.10
  

 
 

  • 上篇文章: 王者之香——“兰”字趣释
  • 下篇文章: 华佗再见——“见”、“现”二字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