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>>中华文明素材库>>汉字故事
   

  不能停止,而要快——“筷”二字趣释
 
   

   来源:北京文化硅谷 发表:2013-9-9 类别:汉字故事
 

字形演变:

解释:
   筷子是中华民族常用的餐具,简称为“筷”,它文解字•竹部原来称“箸”(zhù)。《说》:“箸,饭也。从竹,者声。”王筠句读:“持去也。《通俗文》:‘以箸取物曰。’”由此可知,许慎所说的“饭”就是吃饭时所使用的餐具,那么“箸”就是后之筷子无疑。
   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,古人讲避讳,而“箸”与“住”同音,“住”有“止”、“停止”的意思,人们认为以“箸”字作为餐具的名称不吉利,加之古人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一帆风顺,永不停止,快快成功,因此另造一个由“竹”和“快”二字组成的“筷”字代替了“箸”,之所以用“竹”,是因为这种餐具多为竹子制成。“快”除了表音外,也有表义功能。“快”有“高兴”、“愉快”的意思。安子介先生理解为:筷子是一种使人高兴的餐具。这样理解颇符合实际。“箸”改“筷”大约始于宋代。
       ——《汉字文化趣释》/吴东平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1.10
故事一:
   《韩非子•喻老》载:“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。”意思是说,从前商纣王使用象牙筷进餐时,他的大臣箕子十分担心害怕。箕子为何见纣王用象牙筷就害怕呢?箕子认为:纣王既用象牙筷子就不会用陶器的钵子,一定要用犀牛角和美玉制成的精美高级的杯盘与之配套。而精美高级的杯盘是不会用来盛蔬菜之类的东西的,那么就一定要用它来装用珍禽异兽的胞胎做的菜。如果君王吃的是珍禽异

兽的胞胎,那么就一定不会身穿粗布短衣坐在茅屋里进餐,而一定是穿着锦绣,住在高楼大厦里享受。如此发展下去,结局是令人害怕的。过了五年,纣王真的建起了挂满肉的林子,供他豪饮后剩下的酒糟堆积如山,他整天在酒池边流连忘返,因此遭致了灭亡。
       ——《汉字文化趣释》/吴东平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1.10
故事二:用筷吃饭的习俗
  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,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,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,所以十分穷困。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,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。
  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,老婆说:“你饿了吧?我给你烧好了肉,你快吃吧!”姜子牙确实饿了,就伸手去抓肉。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,啄了他一口。他疼得“阿呀”一声,肉没吃成,忙去赶鸟。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,鸟又啄他的手背。姜子牙犯疑了,鸟为什么两次啄我,难道这肉我吃不得?为了试鸟,他第三次去抓肉,这时鸟又来啄他。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,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,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。
   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,并呢喃鸣唱:“姜子牙呀姜子牙,吃肉不可用手抓,夹肉就在我脚下……”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,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。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,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,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。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,对老婆说:“肉怎么会冒烟,难道有毒?”说着,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。老婆脸都吓白了,忙逃出门去。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,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,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。此事传出后,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,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。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,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。
  
故事三:
   流传较广的是妲已的故事。纣是商代喜怒无常的暴君,就连吃饭时都很挑剔,一会儿说饭菜太烫,一会儿说饭菜太凉,一会儿又说肉不鲜,如果饭菜不合他的口味,侍从甚至会丢掉性命。就连妲己也不敢怠慢,所以每次宴席,她都要事先尝一尝,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。有一次,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,可是调换已

经来不及了,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。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,急中生智,忙取下头上长长的玉簪将莱夹起来,吹了又吹,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。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,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,于是天天要妲已用玉簪喂饭,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,这就是玉筷的雏形。后来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,便产生了筷子。

 

 
 

  • 上篇文章: 山猿造酒——“酒”字趣释
  • 下篇文章: 没有了!